痛经 - 中医妇科

其他资源   2021-06-05 09:14   2920   0  

痛经好发于15-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,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。痛经分为两类:

原发性痛经: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,占痛经90%以上(缙哥哥今天讲的就是这个);

继发性痛经: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。

中医也称作“痛经”,或称为“经行腹痛”。

病因病机

中医

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、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。非行经期间,冲任气血平和,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、胞宫瘀滞或不足,故不发生疼痛,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,血海由满盈而泄溢,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,气血变化急骤,致病因素乘时而作,使气血运行不畅,胞宫经血流通受阻,以致不通则痛;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。

气滞血瘀:多因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血不能随气流通,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。

寒凝血瘀:久居潮湿之地,或经期冒雨涉水,或过食生冷,寒湿之邪客于胞宫,血得寒则凝,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。

湿热瘀互结: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,肝气郁结;更合经行、产后,摄生不慎,或洗涤不洁,不禁房事,湿热之邪内犯胞中,稽留于冲任,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,发为痛经。

气血虚弱:素体虚弱,或脾胃素弱,生化乏源;或大病、久病伤耗气血,以致精血不足,胞脉失养而作痛;或体虚阳气不振,血失温运,胞宫阳虚寒凝,经水滞行而作痛。

肝肾不足:先天禀赋不足,肝肾本虚,或多产房劳,损及肝肾。精亏血少,冲任不足,胞脉失养,经将净血海更虚,故而作痛。

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、内分泌及神经、精神等因素有关。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、子宫颈管狭窄、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、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。

西医

辨证施治

气血瘀滞

痛经·气滞血瘀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)是指气血郁滞,经血不利,不通则痛,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经血量少,行而不畅,血色紫暗有块,块下痛暂减,乳房胀痛,胸闷不舒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,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症状

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或伴乳房胀痛、经行量少不畅,色紫黑有块、块下痛减,舌紫黯或有瘀点,苔薄白,脉沉弦或涩。

经前或行经第1、第2天,小腹胀痛、怕按,甚则小腹剧痛而发生恶心、呕吐,伴胸胁作胀,或经量少,或经行不畅,经色紫黯有块,血块排出后痛减,经净疼痛消失,舌黯,可见瘀点,苔薄白,脉弦涩。

证候分析

气滞血瘀,经行不畅,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、乳房胀痛。血瘀则量少不畅、色紫黑有块,血块下后气血暂通,故块下痛减。舌紫黯或有瘀点、脉沉弦或涩,均为气血瘀滞之象。

针灸治疗

治法:行气活血,祛瘀止痛。以足厥阴肝经穴为主。

处方:太冲、曲泉、三阴交、气海

随证配穴:胸胁、乳房痛甚者,加外关、肝俞。恶心呕吐者,加内关、足三里。小腹剧痛者,加次髎。

刺灸方法: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,或灸。

方义:太冲、曲泉能疏肝解郁,调理气机。三阴交调气行血。气海通胞宫,能调理冲任,理气活血。

艾灸疗法

选穴:行间、气海、三阴交、血海

灸法:艾条雀啄灸,每穴10分钟,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,每日1次,最好在每次月经来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施灸,两次月经之间亦可施灸,月经来时停灸。

推拿疗法

选穴:气海、关元、肾俞、八髎、期门、章门、肝俞、膈俞

操作方法:患者仰卧位,医者站于其右侧,用左右结构: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,时间约4~5分钟。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治疗肾俞、八髎,以酸胀为度,再在骶部八髎穴用横擦法治疗,以透热为度。按揉章门、期门、肝俞、膈俞,每穴约半分钟。拿血海、三阴交,以酸胀为度。

寒湿凝滞

痛经·寒湿凝滞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congelation of cold-damp)是指寒湿客于冲任、胞宫,与经血相搏结,使经血运行不畅,以经行小腹冷痛,得热则舒,经量少,色紫暗有块,伴形寒肢冷,小便清长,苔白脉细或沉紧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寒湿凝滞者,经前或经期少腹冷痛、经量少、色暗而有血块、得热痛减。

症状

经行小腹冷痛,得热则痛减,经量少、色紫黯有块,形寒肢冷,小便清长,苔白,脉沉紧。

月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自觉冷痛,得温热则疼痛减轻,按小腹觉疼痛加重,经量少,经色黯黑或有血块,或怕冷、身疼,舌淡紫,苔白腻。

证候分析

寒湿之邪客于胞宫,血与寒结,冲任阻滞,经血流行不畅,故小腹冷痛。热能胜寒,得热寒凝之气则散,瘀滞稍通故痛减。血得寒则凝,故经量少、色紫黯有块。寒湿之邪伤人阳气,脾阳不振,则形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。苔白、脉沉紧,均为寒湿内阻、气血瘀滞之象。

针灸治疗

方一

治法:散寒除湿,温经止痛。以任脉、足太阴脾经穴为主。

处方:中极、水道、三阴交、地机

随证配穴:形寒肢冷、小便清长甚者,加肾俞、关元。腰痛、身痛者,加肾俞、大杼。神疲气短者,加灸百会、气海。

刺灸方法: 针用泻法,针灸并用,多灸。

方义:中极起于胞中,灸之能温经散寒,调理冲任。水道、中极可温运水湿,调经止痛。地机、三阴交能健脾除湿,调经止痛。

方二

联元、三阴交为主。虚寒用灸,实证针泻。寒湿凝滞者加灸地机、中极。

艾灸疗法

选穴:关元、天枢、百会、地机

灸法:艾炷隔姜灸,用黄豆大艾炷,每穴30壮以上,每日或隔日1次,每次月经来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施灸,或两次月经之间亦可施灸,月经来时停灸。

推拿疗法

选穴:气海、关元、肾俞、八髎、命门、血海、三阴交 。

操作方法:患者仰卧位,医者站于其右侧,用左右结构: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,时间约4~5分钟。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治疗肾俞、八髎,以酸胀为度,再在骶部八髎穴用横擦法治疗,以透热为度。直擦背部督脉,横擦腰部肾俞、命门,以透热为度,按揉血海、三阴交,每穴约15分钟。

肝郁湿热

肝郁气滞者,多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、经行不畅、经量少而有血块、胸胁乳房胀痛。

痛经·湿热瘀阻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damp-heat and static blood)是指湿热蕴结冲任胞宫,气血失畅,经前血海气血充盈,湿热与血互结,壅滞不通,以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,拒按,经色暗红,质稠有块,平素带下量多色黄,或平时小腹痛,经来疼痛加剧,或伴身热口渴,小便黄赤,舌紫红,苔黄而腻,脉滑数或涩等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症状

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,甚则痛及腰骶,或感腹内灼热,经行量多质稠,色鲜或紫,有小血块,时乳胁疼痛,小便短赤,带下黄稠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。

证候分析

肝郁气滞,经行不畅,故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,甚则痛及腰骶。湿热下注,蕴结于胞宫,故小腹灼热、经行量多质稠、色鲜或紫、有小血块、带下黄稠。肝经郁滞,则兼乳胁疼痛。湿热下注膀胱,则小便短赤。舌红、苔黄腻、脉弦数,为肝郁湿热之象。

针灸治疗

方一

治法:清热除湿,行滞止痛。以足厥阴肝经、足太阴脾经穴为主。

处方:太冲、次髎、中极、三阴交

随证配穴:小腹灼热者,加曲泉。经夹血块者,加行间。

刺灸方法:针用泻法。

方义: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,配三阴交以疏肝解郁,调理气血。取任脉中极配次髎、三阴交能清利湿热,调理冲任。

方二

联元、三阴交为主。虚寒用灸,实证针泻。肝郁气滞者加太冲、期门。

气血亏虚

痛经·气血两虚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)是指气血不足,冲任亦虚,经行之后,胞宫冲任失于濡养,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,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,月经量少,色淡,质清稀,面色无华,头晕心悸,神疲乏力,舌淡,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症状

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,经行量少质稀,神疲肢倦,头晕眼花,心悸气短,舌淡,苔薄少,脉细数。

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,喜欢揉按腹部,月经量少,色淡质薄,或神疲无力,或面色差,或食少,大便清稀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
证候分析

气血虚弱,血海不足,胞脉失养,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、经量少质稀。气血不足,则神疲肢倦。

气血不能上奉于脑,则头晕眼花。气血不能营心,则心悸气短。

舌淡、苔薄少、脉细弦,均为气血亏虚之象。

针灸治疗

治法:补益气血,调经止痛。以任脉、足太阴脾经穴为主。

处方:气海、足三里、脾俞、三阴交、子宫

随证配穴:小腹冷痛者,加气冲、关元。

刺灸方法:针用补法,并灸。

方义:气海能益气壮阳,调和冲任。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益气血生化之源。子宫局部取穴,调气血止疼痛。

艾灸疗法

选穴:脾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、关元

灸法:艾条温和灸,每穴15分钟,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,每日1次,可长期施灸,月经来时停灸。

推拿疗法

选穴:气海、关元、肾俞、八髎、中脘、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

操作方法:患者仰卧位,医者站于其右侧,用左右结构: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,时间约4~5分钟。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治疗肾俞、八髎,以酸胀为度,再在骶部八髎穴用横擦法治疗,以透热为度。直擦背部督脉,横擦右侧背部,以透热为度。摩腹时加揉中脘2~3分钟,按揉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,每穴约1分钟。

肝肾两虚

肝肾两虚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)是指肝肾亏损,冲任俱虚,经行之后,血海空虚,子宫冲任更失濡养,以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,经行量少,色红无块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舌淡红,苔薄,脉细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肝肾亏损者,经后或经期小腹绵绵作痛、按之痛减、经来量少、色淡而质清稀,伴腰酸头晕等症。

针灸治疗

联元、三阴交为主。虚寒用灸。肝肾亏损者加命门、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。

阳虚内寒

痛经·阳虚内寒证(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internal cold)是指肾阳虚弱,虚寒内生,冲任、胞宫失于温煦,气血运行不畅,以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喜按,得热则舒,经量少,经色暗淡,或经下膜块,腰腿酸软,小便清长,舌淡胖、苔白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。

实证

血瘀:经行不畅,少腹胀痛较剧,腹痛拒按,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,下血块后疼痛缓解,脉沉涩;

气滞:胀甚于痛或连两胁,胸闷泛恶,脉弦。

针灸治疗

治则:散寒逐瘀,通经止痛

处方:中极 次髎 地机

方义:本方通调冲任,行瘀止痛,中极为任脉经穴,可通调冲任脉之气,散寒行气;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效穴;地机乃脾经郄穴,可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。三穴合用,以达通经散瘀、温经止痛之功效。

随证配穴:寒痛—归来艾灸,气滞—太冲,腹胀—天枢。

操作:毫针刺,泻法,寒邪甚者可艾灸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~30min,10次为一疗程。

虚证

腹痛多在经后,痛势绵绵不休,少腹柔软喜按,经量少,伴有腰酸肢倦,纳食减少,头晕心悸,舌淡,脉弦细等。

针灸治疗

治则:调补气血,温养冲任

处方:关元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

方义:关元、气海为任脉经穴,可暖下焦,温养冲任;三阴交为肝、脾、肾三经之交会,调理气血;足三里为胃经合穴,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,气血充足,胞脉得养,冲任自调。

随证配穴:肾气虚—肾俞、太溪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法,可温灸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~30min,10次为l疗程。

其他疗法

针刺治疗有很好作用,但痛经原因较多,必要时作妇科检查,以明确诊断。注意经期卫生,避免精神刺激,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。

耳针疗法

方一

选穴:取子宫、屏间、肾、卵巢、下脚端等穴。

方法:中强刺激,可埋针。

方二

选穴:内生殖器 内分泌 交感 神门

方法:毫针刺,中等度捻转,每次取2~3穴,每次留针15~20min。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3~5日更换1次。

方三

选穴:内生殖器、内分泌、交感、肾。

方法:毫针刺,每次选2~3穴,中等刺激,留针15~20min。也可用耳穴压丸。

皮肤针法

方一

选穴:下腹部任脉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腹股沟部 腰骶部督脉

方法:中或重等刺激强度,每日叩打1次,于月经前1~2日开始治疗。

方二

选穴:少腹部任脉、肾经、脾经和腹股沟部、腰骶部督脉、膀胱经。

方法:用皮肤针循经叩刺,中等刺激,腹部与背部交替进行,隔日1次。

穴位注射法

方一

选穴:关元 地机 三阴交 血海

方法:用5%当归注射液或10%红花注射液,每次取2穴,每穴注射0.5~1ml,每日1次,连续注射2~5次。

方二

选穴:中极、关元、三阴交、次髎。

方法:用0.25%普鲁卡因注射液,每穴0.5ml,每次取1~3穴,每日1次。

方三

选穴:关元、子宫、肾俞、中极、足三里。

方法:每次取2~3穴,用5%当好注射液,每穴注入0.5ml;或用2%红花注射液,每穴0.1ml,均每日1次。

艾灸对症治疗

痛经常伴有乳房胀痛、黄带等症状,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。

乳房胀痛

选穴:期门、内关

灸法:艾条温和灸,每穴15分钟,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,每日1次,月经来时停灸。

黄带

选穴:阴陵泉、中极

灸法:艾条雀啄灸,每穴10~15分钟,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,灸至带下正常为止,月经来时停灸。
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