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针灸治疗脚湿气验案

其他资源   2021-06-14 02:49   1856   0  

患者,女,38岁。家道丰裕,体貌隆盛,因脚湿气兼腰部不舒于2006年9月6日求诊。时下症见:双足趾间有如黍米状白色浆液水疱,部分破溃流液,汁液湿腻粘连。虽经擦拭,仍浸出不止。稍近则秽臭刺鼻。自诉:患斯疾已近10年,因瘙痒难忍不断寻医问药,口服、敷贴、熏洗(所用药物无考),均未能遏制其发展势头。瘙痒之时,或以手搔,或以脚搓不停,以求暂安。

辨证:湿热下行,脚湿气。治则:清热利湿,洁流清源。嘱以饮食清淡,远离感染。

初诊取穴:风府、委中,俯卧位取穴行泻法,强刺激不留针。八冲(别名八风,足背五趾缝间,经外奇穴,强刺激不留针)、太冲、行间、昆仑、内庭、上巨虚、下巨虚 6 穴双取泻法,留针 20min,行针 4-5 次。

其泻法者,遵《内经》言:迎经络走向取穴,紧提慢插,快速捻转,摇大其穴以利其路,出针不按或稍按其穴,使其下注湿热之邪奔涌外泄,给患者以“刺之要,气至而有效。效之信,若风之吹云”之感。三阴交、地机、阴陵泉、太溪、阳陵泉5穴双取补法,其法与泻法相反:随而济之,慢提紧插,出针疾按其穴。留针30min,行针 5-6 次。出针后患者顿感舒适。

9月9日二诊时见:足趾间黏湿、秽臭近无,瘙痒之感已十减八九,结痂干贴趾间,无新出迹象。效不更方,取穴、施术全同初诊。

9月15日三诊:患者趾间洁净,瘙痒已无。取穴:太冲、内庭、昆仑、八冲,泻法不留针。三阴交、阴陵泉、太溪、阳陵泉诸穴,补法施术未变,留针延至40min。

愚按:脚湿气是指足趾间溃疡糜烂流液,并有特异刺鼻气味之皮肤病。中医学文献中曾有“臭田螺”、“足趾糜烂”记载,而以针刺速愈此疾者,医籍记载尚稀。西医学认为:此患由真菌感染,甚者延及足背、足踝,引起脱屑结痂。病由久居湿地,水湿浸淫,湿毒感染,间接或交叉感染(如共用泳池、拖鞋、洗脚盆、毛巾等),经年不愈,病程绵延。余则认为:外因固然重要,其内在致病因素亦不容忽视,且为此患形成之主要诱因。

《内经》云: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”,又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实为有力证据。本例患者体貌隆丰,饮食膏粱厚味,其脏腑胃肠、冲脉血海、“久病致郁”之湿热实邪,均可下流足趾,加之偶感前述外因,同气相求而发病。欲愈此患,务必抓此关键,内外兼顾,使本正源清,远离染病之因,乃为上策。为此,案中风府为督脉要穴,督脉者,阳脉之都纲,统一身之阳,用泻功达腰足;委中膀胱经合穴,合治内腑,泻法既可医膀胱湿热又可除腰部不适,四总穴歌有“腰背委中求”之语;昆仑膀胱经火穴,刺泻疗效可至病灶足趾。

三穴系督脉、太阳之经,用之可驱邪于表。八冲,位处病灶,强刺激泻法,治疗此疾更不言而喻。内庭足阳明胃经荥穴,荥输治外经;上巨虚属胃经,又为大肠经之下合穴,大肠职司传道,输泄糟粕秽浊之物;下巨虚亦属胃经,为小肠经之下合穴,小肠者受盛化物,泌别清浊。阳明者气盛血多之经,为血气之长,既为营养生化之源,又是湿热积滞病邪产生之根。况上、下巨虚二穴又为冲脉血海之下输。累次行泻,有的放矢,均使阳明胃肠、冲脉血海下行湿热迅速消退。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,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;行间肝经子穴,实则泻其子。患者病程久远,诸治不愈,情志抑郁。厥阴风木易郁,内涵相火而易炽,此二穴用泻当能舒郁畅志,解其“因病而致郁”。三阴交、地机、阴陵泉三穴属脾经,阳陵泉为胆经合穴,甲(胆)与己(脾)合,既能将新鲜血气津液运行于四末,又能助少阳清升之气上达。太溪肾经原穴,肾者主水,作强之官,五液输化之宗,进补则能强其气化,使其津液糟粕各行其道,进而使患者气血冲和,百病不生。全案用穴除风府之外,余穴皆手不过肘、足不过膝,简明而易用。辨证施治谨遵《内经》言,虚实补泻泾渭攸分。虽无药物之运用,然取效快捷,不足10天时间其脚湿气顽症(兼腰部不舒)即霍然取愈。
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