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月经周期用药之经前期补肾助阳,扶助阳长

其他资源   2021-06-19 05:07   3082   0  

经前期,是指经间排卵期后,到行经期的这一段时间内,称为经前期。整个经前期,均属于阳长阴消的时期,阳长是主要的,阴消是次要的,但阴消为了阳长,阳长必须阴消,阴阳之间的消长统一,就不能轻视阴消。

月经阴阳消长转化运动出现在女性生殖周期中,与大自然界的生物钟节律,有着重要的关联。而经前期的阳长,其目的不仅在于温暖子宫,疏利子宫内膜,使坚实板硬的子宫内膜变为松软,为受孕或行经服务。而且由于阴长至重所带来的阴液水湿等过多物质,也必须得到重阳的输化和有力的排除,而且也有利于残余的瘀浊吸收。

月经阴阳消长转化的运动,是在太极阴阳钟的规律支配下进行,众所周知,阴静阳动,故经后期阴长运动是极其缓慢的,的确是“静”的状态,而经前期阳长则不同,阳主动,故阳长极为迅速,较经后期阴长要快得多,快得明显,根据我们多年来应用测量基础体温,简称BBT的临床观察,一般在BBT高温相6~7天,阳长到达重的地步,即重阳的水平,重阳必阴,按理来讲,达到重阳后,必须转化,进入行经期,但此缘何不转,仍维持在经前期者,这是受总体阴阳相对性平衡规律,亦即是太极阴阳钟规律所支配,所制约,因为阴长半月,或称阴半月,阳长半月,或称阳半月,阴阳需要对称,如果阴有半月,阳仅6~7天,阴阳之间就失去对称,也就失去了相对性的平衡,正常的生理,也就转变为病理。

为此,即使在阳长至重后,还必须再维持6~7天,以达到阴阳各半月的总体性平衡。正由于客观存在阳长至重,重阳维持的两个阶段。故我们将其划分为两阶段,或称两个时期,即经前前半期,我们简称为经前期,是本节着重讨论的,经前后半期,是下文所要讨论的内容。

在临床观察中,应用BBT,观察BBT的高温相的变化,发现阳长的形式、规律与偶数律有着重要的关系。阳为奇数,阴为偶数。但阳长赖阴,故以阴偶数为主,偶数的基本数,或称起步数为2,2是偶数的基数,故经前阳长分为2个时期,符合偶数的要求,虽是我们提出的,实际上也是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所决定的。其次是关于各个具体的阳长形式也不尽相同,有一般的,也有偏长的,总的归纳起来分析之,又有“2、4、6”。主要是此三者的不同,2数律者,最为普通,最为多见,是阳长中最为主要的形式。其阳长形式,即高温相维持在12天,亦有14天,偶有16天,但以12天为主;4数律者,其阳长形式,即高温相也在12天,偶有16天,或者12天与16天相交替;6数律者,其阳长形式,也即是高温相有12天者,而且以12天为主,偶有达到18天,或者12天与18天相交替,但以12天为主,偶或出现高温相16天或17天者。至于尚有8数律者,临床上极为少见,故不予讨论。

在经前期的病理变化中,主要是阳长不利,属阳水、阳气的有所不足,不利者,是阳长过程中的欠佳。阳还是在长的。其次阳长过盛,阳气、阳水的有余,临床上颇为少见,再次是阳长有余与不足的交替,属于不协调的病变,临床上更为少见。在阳长不利的病变中,又有因阳或因阴的两种情况。首先是因为阳本身之不足,以致阳长缓慢,或阳长之后力不继。在分析阳的本身原因中,主要从天癸中的阳水来认识,癸水之阳,是女性生殖中阴阳消长转化运动之阳,所以阳水有所不足,致阳长不利,反映在BBT高温相的上升缓慢,或高温相偏低、偏短,高温相欠稳定的变化上,如属阳气有所不足,反应到BBT高温相变化上,几乎与阳水有所不足者相一致,但较多的是高温相偏短、偏低,或高温相呈马鞍状;在临床的观察中,我们发现阳之不足,除了阳水亦包括阳气的本身原因外,大多数是与“阴”的不足有关,即所谓阴虚及阳,阴虚及阳者,不仅是指阴不化阳,即阳赖阴生的互根统一关系欠佳,而且也是主要的阴虚则精卵发育成熟有所欠佳,从而排出之卵子亦有所欠佳,阴与精均欠佳,伴随精卵所分泌癸阳之水,自然也有所不足,换句话说,重阴转阳,重阴有所不足,转化为阳,阳的基础自然亦欠佳,所以亦反映出阳长之欠利也。

在临床观察中,我们还发现一种为数较少的阳盛病变,也即阳长有余,阳盛者,也将促使阳长运动的失常,造成月经失调,或不孕不育病证。阳盛者,亦有两种情况,

其一是阳水过盛,以致阳长运动失常,反应在BBT高温相的过高过长,西医学中的黄素化病变,以及黄体萎缩不全者,均与此有一定关系;

其二是阳气,包括心肝气火偏旺,同样亦可出现BBT高温相偏高、过高,而且还可伴见犬齿状,不规则的波浪状,起伏不定。而在阳气与心肝气火偏旺的病患中,常有伴肾虚者,出现本虚标实,或假性阳盛者。

此外,还有一种阳盛与阳不足相交替,很不协调的病变。阳长忽而有余,忽而又现不足,忽而快,忽而慢,这种不协调矛盾的病变,出现在一个月经周期的经前期中者,为之少见,亦或偶见。一般在经前前半期出现阳长过盛,BBT高温相上升快,高温相偏高,到了经前后半期,阳长不足,BBT高温相下降,或呈缓慢下降,亦可能经前前半期阳长不及,BBT缓慢上升,高温相偏低,至经前后半期又出现阳长过盛。BBT高温相偏高者,但不协调的矛盾病变,大多出现在几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病变,即一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阳长有余,阳盛而BBT高温相偏高,而在下1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又出现阳长不足,阳偏虚的情况,BBT表现出高温相偏短、偏低,或者连续2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表现阳长不及,即阳虚的病变,但第3个月,或者第4个月第5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又出现阳长有余,阳盛的状态。凡是出现这种矛盾不协调的病变,必然与肾虚阴阳失衡,肝脾失和,气血失调有关,病情复杂,不可不知。

在经前期的治法中,最为主要的,亦最为常用的是补肾助阳,目的是维持阳长的顺利。补肾助阳,根据我们的临床的观察,以及应用的体会,又有三种方法,即是在补肾助阳法中衍化出来的三法,以更适应临床上的需要。

其一是阴中求阳,或称水中补火,即是在滋养阴水的基础上温养阳火。水火阴阳,原本就属于肾的范畴,而经前期之阳,更就是癸水中之阳水,是以阴中求阳者,在经前期尤为常用;

其二是血中补阳,在补血的基础上补阳,血者阴也,所以本方法亦近似阴中求阳,水中补火的方法,且血者藏之于肝,故本法亦含有肝肾同补之意;

其三是气中补阳,在补气的基础上补阳,气者,本身亦有阳的含义,且气者来源于脾胃,与脾更为密切,所以气中补阳,一般又称之为脾肾双补。

此外,还有阴虚及阳,而更主要在于阴虚,亦即经前期阳长阴消,而病在于阴消,这就是滋阴以助阳,或滋阴降火以助阳,目的恢复和提高“阴”的水平,才能阴消化阳,临床上亦常用此种情况,用滋阴法,或滋阴降火法,反而达到助阳,提高或稳定BBT高温相的变化。若阳长过盛,火热有余者,必须通过清热泄阳,或降火平阳,结合活血通经的方法来处理。若阳长有余与阳长不及相交替,即处于矛盾状不协调的状态者,病变极为复杂,治疗常须燮理阴阳,调和气血,兼而用之,在调治脏腑上,亦以调理肝肾,调理心肾为主,有时亦要结合脾肾的调治,有时可按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原则处理之。

我们认为在整个经前期的治疗过程中,还必须注意到“2、4、6”偶数律的特点,加以调治。2数者与3相近,与3相连,3为太阳数,而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,因而2数应为少阴,属于肾的范围,肾为女性生殖之本,亦说明2数的重要,治当重视肾;4数与5相近,与5相连,5为阳明中土数,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,因而4数应为太阴,属于脾的范围,治当重视脾;6数与7相近,与7相连,7为少阳数,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,因而6数应为厥阴,属于肝的范围,治当重视肝。以下将介绍经前期的具体治法方药。

补肾助阳,维持阳长

阳有所不足,以致阳长不及者,补肾助阳,维持阳长,这是经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。

而助阳,维持阳长至重者,又可区分为三法,即:

水中补火,阴中求阳,滋阴的基础上补阳;

血中补阳,补血的基础上补阳,是妇科特有的方法,临床上亦较为常用;

气中补阳,即脾肾双补的方法。

此外,还有从阴消欠佳方面,予以滋阴以扶阳,或滋阴降火以扶阳者,将逐一介绍之。

阴中阳虚者,当予阴中求阳,水中补火之法

此法在经前期较为常用。凡在经前期虽无明显的症状,但BBT高温相呈缓慢上升,高温相欠稳定,高温相偏低者,或有明显的肾虚症状者,均可使用此法。其代表方剂,主要有右归饮,而我们临床上所使用的加减右归饮,药用:

丹参、赤白芍、怀山药、干地黄、炒丹皮、茯苓各10g,山萸肉6g,川断、菟丝子、紫石英各12g,五灵脂10g,绿萼梅5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
若伴有胸闷心烦,夜寐甚差者,可加入钩藤12g,莲子心5g;

若伴有头痛急躁,乳房胀痛者,可加入白蒺藜10g,炒柴胡5g;

若伴有胃脘痞胀,腹胀矢气,可加入广木香9g,青陈皮各6g,香橼皮6g。

体会:阴中阳虚者,即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,故BBT高温相表现为缓慢上升,或上升偏低,高温相不稳定等。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到脾胃,一般脾胃功能较佳,大便正常者用此为合,如能了解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略偏少,B超监测卵泡发育有所不足者,均表示肾虚偏阳的可能,均可应用此方。即加减右归饮。本方表面上看起来阴阳两补,但着重在补阳,目的亦在补阳,因为阴阳水火,均属于肾的范畴,故我们又称之为补肾助阳,的确是经前期最为常用的方法和方剂。

血中阳虚者,予以血中补阳

此法在妇科临床上主要是经前期较为常用。凡经前期出现头昏腰酸,胸闷烦躁,神疲乏力,或有腹胀,BBT高温相上升缓慢,或高温相偏低,或高温相欠稳定。总之,伴有轻度的脾胃失和现象者,可用此法。代表方剂为毓麟珠,药用:

丹参、赤白芍、怀山药、炒丹皮、茯苓各10g,太子参、炒白术、杜仲、菟丝子各9g,紫石英(先煎)12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
若心烦失眠者,可加入黄连3g,炒枣仁9g;

若胸闷烦躁,乳房胀痛者,可加入炒柴胡5g,青皮6g,绿萼梅3g;

若胸脘痞胀,腹胀矢气者,可加入广木香9g,广陈皮6g,佛手片5g。

体会:毓麟珠系张景岳所制,方用四物四君为基础,然后加入补肾助阳的杜仲、菟丝子、鹿角片等品,我们临床上稍为加减,该方去当归、川芎、熟地、党参、甘草、鹿角等品,加入怀山药、丹参、紫石英、太子参、炒丹皮各10g。由于方中以四物四君为基础,补气养血,主在养血,故用血中补阳,是妇科特有的方剂。故为临床所常用,鉴于阳虚者,火不足也,程度不同地将影响脾胃的运化,如出现一些腹胀矢气,行经时便溏等,故不得不去当归、熟地等药,如脾胃运化功能较好者,仍可用之,以符合血中求阳的要求。达到维持经前期阳长至重的生理变化,由于血中补阳,其补阳的药物直达子宫冲任,促进孕育,是以张景岳称为毓麟珠也。

脾肾不足,气中阳虚者,当予气中补阳,脾肾双补

此法在经前期亦较为常用。如在经前期出现程度不同的脾肾不足症状,头昏腰酸,腹胀矢气,大便偏溏,或午后入晚腹胀,经行便溏,BBT高温相偏低偏短,或者高温相欠稳定等。一般应使用健脾温肾法,常用的方剂有健固汤、温土毓麟汤、温胞饮等,我们临床上使用的健脾温肾汤。药用:

党参15g,炒白术12g,怀山药、炒丹皮、茯苓、杜仲、菟丝子、紫石英(先煎)各10g,煨木香9g,五灵脂10g,广陈皮6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
若伴有胸闷烦躁,乳房作胀者,可加入制香附9g,玫瑰花5g,青皮6g;

若头疼头昏,夜寐甚差者,可加入钩藤12g,白蒺藜10g,合欢皮、青龙齿先煎各9g;

若肠鸣漉漉,小腹有凉感者,可加入炮姜5g,补骨脂10g。

体会:脾肾不足,气中阳虚者,临床上亦颇为常见。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,脾肾不足亦常夹有肝郁,因此,在健脾补肾的同时,亦须加入理气解郁之品,如香附、广郁金、玫瑰花等品。健脾温肾汤,是我们的临床验方之一,由于脾胃失和较为明显,故健脾温肾汤着重在健脾益气,运脾调气的方面。在服用此方时,尚需注意避免受寒饮冷,包括各类水果,以及空调过冷,影响脾胃,影响治疗效果。

阴虚及阳,主在阴虚,治当滋阴养血,扶阴以助阳

此法在经前期虽为少用,但亦用之者,为反治法之一,但目的亦在于补肾扶阳。一般见头昏腰酸,烦热口渴,咽干少津,便艰尿黄,脉细数,舌质偏红,或红绛,苔黄腻,BBT亦呈高温相不稳定,或呈犬齿状,或呈缓慢状上升,予以滋阴养血法,稍佐助阳之品。药用:

当归、赤白芍、怀山药、干地黄各10g,丹皮、茯苓、泽泻各9g,川断、寄生各8g,钩藤12g,怀牛膝10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
若午后低热,五心烦热者,可加入炙知母6g,炒黄柏10g;

若心烦失眠,口舌溃疡者,可加入莲子心5g,黄连3g,生地10g,青龙齿先煎10g;

若胸闷嗳逆,乳房胀痛者,可加广郁金10g,橘叶、青皮各6g。

体会:阴虚则阴消不利,因而阳长亦不利者,其咎在阴。故临床上出现一系列阴虚火旺症状,不得不从阴虚论治,恢复其阴消功能,故用加味归芍地黄汤治之,虽为反治之一,实亦是正治法中的变治也。曾经有人认为:六味地黄汤治愈黄体不健,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疗效。亦的确有其一定的道理。我们在临床使用该方时,仍然要考虑经前期的特点,予以川断、菟丝子、杜仲、锁阳等1~2味,似为更好。

反常治疗法

阳长过盛,或称阳长有余者,予以清热泄阳,或滋肾清火法,此为反治法,亦为反常治疗法

所谓阳盛者,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,主要有两种情况,

一是阳盛有余,BBT高温相偏高偏长,热蕴血阻,必将影响月经;

二是肾虚心肝气火过旺,BBT亦出现偏高偏长,看似有余,实为不足,属于本虚标实者,治当补肾清火。

分述如下

阳盛有余者,临床较为少见,可予清热泄阳之法

一般来论,阳盛者,可见烦热口渴,乳房胀痛,便艰尿黄,脉象弦数,舌质红苔黄腻,BBT示高温相偏高偏长,可予清热泄阳,临床上使用加减三和饮治之,药用:

薄荷(后下)5g,炒山栀9g,黄连5g,连翘9g,大黄6g,广郁金9g,桔梗9g,甘草6g,当归、赤白芍、怀牛膝各10g,生地9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
若尿少色黄者,可加入竹叶心5g,泽泻10g,黛灯心1米;

若烦热失眠,口苦咽干者,可加入钩藤12g,莲子心5g;

若腹脘痞胀,矢气频作者,可加入广木香9g,广陈皮6g,枳壳9g。

体会:阳长过盛者,除烦热火盛外,BBT所示高温相偏高偏长,是其主要标志。既然阳长过盛,就当清热泄阳,故运用三和饮,三和饮者,是即凉膈散和四物汤、调胃承气汤所组成,我们又适当地加入益肾之品,以在清泄有余之阳,有余之阳者,邪阳也,西医学中的黄素化,黄体萎缩不全亦可出现阳盛之象,清热泄阳者,泄其过盛之邪阳,但仍当稍稍顾及肾,以护阳长之重,亦即是经前期前半期的特点,泄其有余,稍稍扶其不足,是即此方之意也。

肾虚火旺者,当予滋肾清火法

所谓肾虚火旺者,火旺者,即心肝之火旺也,实即本虚标实病证。一方面可见烦热口渴,头昏头疼,目赤尿黄,胸闷乳胀,另方面又可见腰俞酸甚,劳则更著,BBT所示高温相偏高偏长。常用方剂有滋水清肝饮。临床使用时,有所加减。药用:

山栀、丹皮、炒当归、赤白芍各10g,山楂、茯苓9g,钩藤12g,怀山药、生熟地各9g,炒柴胡5g,炒黄芩9g,甘草3g,川断、菟丝子各8g。

经前期服,每日1剂,水煎分服。

若头痛目赤显著,可加入龙胆草6g,苦丁茶12g;

若失眠口苦,可加入黄连5g,青龙齿(先煎)10g;

若脘腹作胀,矢气多者,加入广木香9g,陈皮6g,香橼皮5g。

体会:肾虚火旺者,心肝火旺也,心肝火旺,虽亦属于实火的范围,但毕竟有肾虚的存在,所以在治疗上既要清火平肝,又要滋肾养血,毕竟以阳盛为主,所以清火平阳者,又为主导,经前期遇此,尚在滋肾养血,或滋阴清火方中,加入川断、菟丝子等品,以适应这一时期的生理要求。

燮理阴阳与协调肝脾气血相结合

阳长不及与阳长过盛交替发作者,这是一种矛盾错杂病变,是一种不协调的病患,治当燮理阴阳与协调肝脾气血相结合

凡是阳长过盛与阳长不及交相发作于一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者,不论是阳长过盛见于经前前半期或经前后半期者,一般寒温并用,补理兼施,可予毓麟珠合丹栀逍遥散合治之。如果是间隔一月,或间隔二月三月阳长过盛者,其他是阳长不及,可见证治证,阳盛者可予清热泄阳,阳不及者,可予补肾助阳,重点放在经后期论治,以滋肾生肝饮加减,如是调治3~5个月经周期,才能取得较好疗效。
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