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性理论

姿势大全   2021-06-19 22:26   422   0  

阴阳论 Yin-Yang theory  以中国古代哲学——阴阳学说解释男女关系的理论。中国古人认为:阴阳是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。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,背日为阴,向日为阳,可引申为气候的寒暖。把阴阳引申到两性关系后,认为男女的交合不仅是单纯的欲望发泄,而更是阴阳两种宇宙力量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。天地相交而生万物,男女交合而生子女,这样才有了世界的一切。

这种思想,十分集中地反映在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《易经》里。该书通过八卦形式(即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)代表天、地、雷、风、水、火、山、泽8种物质现象,八卦中的每相连两卦都是对立的,由于阴(- -)、阳(—)是八卦的根本,它说明由阴、阳两种气体互相结合交感而产生万物,一阴和一阳间的交互作用叫做“道”,作用所产生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叫做“易”(变化)。

《易经》又认为,乾卦和坤卦是八卦中最基本的两个卦,即所谓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”,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”。同时,又把乾、坤和男女结合起来,认为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”。中国学者周予同、郭沫若等都考证说,乾、坤二卦的形状恰似男女两性的生殖器。《易经》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,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,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(易者,变也)的原理。例如,在自然现象中,月亮与冬天属于阴,太阳与夏天属于阳;对人类来说,女子属于阴,男子属于阳,阴阳需要互补,即所谓“刚柔相摩,屈伸相感而利生焉”。这都是强调阴阳结合,阴阳互补,男女要“相摩”、“相感”,这样才能“利生”。这种思想广见于许多古代书籍,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《合阴阳》更是一本纯粹的性学著作。

以《易经》为代表的阴阳文化,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,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。《易经》在阐述阴阳变化万物的哲学观念时,也有许多有关性的描写,如“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”,“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”。这些阐述以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,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合的广阔领域,并把对人类性和生殖行为的赞颂普及到对社会、政治、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。《易经》指出:“生生之谓易。”这就是说,生生不已的生殖运动是宇宙万物以及人类发展的根本规律,这一重视生命延续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。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阴阳论的思想被道家发挥了,成为以后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基础。道家认为,男为阳,女为阴,应“阴阳结合”、“阴阳互补”,甚至“采阴补阳”。以后,这种阴阳论的思想又被用来作为男子统治女子的理论根据,例如“阳得刚也,阴者柔也”,女子应服从男子,以柔顺为吉。

(刘达临)

天人感应论 theor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e  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人事活动会从“天”得到反映的神秘学说。它的理论基础是“天人合一”。古代认为“天道”和“人道”、“自然”和“人为”是合一的。战国时子思、孟子就提出了这一理论。后来汉儒董仲舒即强调“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”。宋儒程颢则说:“天人本无二,不必有合。”正因为这样,古人认为,天能干预人事,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,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或嘉奖,在这些感应之中,人类的性行为和天的感应尤其密切。《老子》说:“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。”这就是从女阴的生育功能引申出天地的起源。《易经》中说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,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”这进一步说明了天和人的关系。《易经》所云的“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”,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”,“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”,也是这个意思,其中的“云雨”、“感”、“交”等都是男女性交的术语。在卜卦中,既卜天,也卜人。例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医和解释“蛊”卦的卦象,“蛊”卦是上艮下巽,艮为山,巽为风,“蛊”卦是风吹山木之象;同时,艮为少男,巽为长女,所以“巽”卦又是女惑男之象。在中国古代,如遇旱涝之灾,人们常以祭典或性交舞蹈以禳灾,还有把自然灾害看成是旷男怨女多而天地不顺,所以大遣宫女的历史记载。

(刘达临)

七损八益说 theory of seven injures and eight benefits for intercourse  中国古代认为,在男女交合过程中有7种做法对健康有害,有8种做法对健康有利的学说。这种理论初见于湖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《天下至道谈》,后世不少性学书籍多有引用,并有所发展。

《天下至道谈》强调:“气有八益,又有七损。不能用八益、去七损,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,五十而起居衰,六十而耳目不聪明,七十下枯上脱,阴气不用,淉泣流出。令之夏壮有道,去七损以振其病,用八益以贰其气,是故老者复壮,壮者不衰。”所谓“八益”,“一曰治气,二曰致沫,三曰知时,四曰畜气,五曰和沫,六曰窃气,七曰待赢,八曰定倾”。这意思是,所谓八益,一是调治精气,二是吞下津液,三是知道交合的最佳时机,四是蓄养精气,五是调和阴液,六是聚积精气,七是保持满盈,八是防止阳痿。该书还介绍了运用“八益”的具体办法。

该书又论述:“七损:为之而疾痛,曰内闭;为之出汗,曰外泄;为之不已,曰竭;臻欲之而不能,曰00420.jpg;为之喘息中乱,曰烦;弗欲强之,曰绝;为之臻疾,曰费;此谓七损。故善用八益,去七损,耳目聪明,身体轻利,阴气益强,延年益寿,居处乐长。”以上意思即:性交时阴茎疼痛,叫内闭;性交时出汗多,叫走泄精氣;房事没有节制,叫精液耗竭;到了想性交时却不能,叫阳痿;性交时喘息并心烦意乱,叫烦;女方无性交要求时而男方勉强她,对女方的身心健康有害,叫绝;性交过于急速图快,这就是浪费精力。以上就是七损。善于用八益而除七损的人会耳聪目明,身体灵活轻便,生理功能日益增强,就能延年益寿,生活快乐长久。
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